不知道是哪天,在食盐的广告中出现了亚铁氰化钾的身影,并且是作为被批判对象出现的。那么这种在国标中可以被用作食盐的抗结剂的化学品对人体到底有没有危害呢?从目前的资料来看,亚铁氰化钾是比较稳定的化合物,我国国标GB2760-2014规定允许使用作为食品抗结剂。我们现在来考虑一下其光稳定性,看看是否还是安全的。
一般认为氰基与铁离子结合非常牢固,所以物理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毒性极低。然而,当紫外光参与进来后,亚铁氰化钾就变为了一种有毒物质了。很久以前人们就发现了亚铁氰化钾在光照下可能发生光化学反应,光波长短于280nm的光照主要生成铁氰化钾和溶剂化电子,波长在280nm-360nm之间的光照可以使得水溶液种亚铁氰化钾的其中一个氰基被水分子取代,生成氰基离子和一水合五氰基亚铁,当然也有较低的概率生成溶剂化电子。而氰基一旦游离到溶剂中,那么与钾离子就会构成氰化钾溶液。
显然,氰化钾的毒性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当使用了含有亚铁氰化钾的抗结剂的食盐做菜时,做完菜以后,就不要用紫光照射太长时间,这可能会产生危险。当然,实际生活中做菜,盐被使用的非常少,而抗结剂又在盐中占比非常少,也没有人会拿紫外灯去照射菜,所以发生氰化钾中毒的概率极低。
另外的一种产物,溶剂化电子,实际上也不是对人体友好的物质,研究发现,它可以被DNA、RNA吸附,继而发生核酸断裂,破坏细胞活性。不过幸运的是,溶剂化电子的寿命在1微秒左右,这么短的寿命决定了在食物中产生的溶剂化电子到不了人体内部,但是这可能会破坏食物的口感吧。
研究还发现,亚铁氰化钾在被280-360nm区域的紫外光照后,其本身就是具有很高还原活性的激发态分子,可以与尿嘧啶核苷酸发生超快的电子转移反应,这也可能导致核酸被破坏,只是亚铁氰化钾的激发态寿命只有几百飞秒,所以食盐中的亚铁氰化钾注定不是一个可以直接威胁人体的化学品,毕竟人们无法在人体内持续进行紫外光照(文字/羊送球)。